如果你曾经到过山东大学,肯定会注意到学校门口那块悠久的校匾。上面的字迹书写得十分刚劲有力,宛如风神降临一般第一资本,气势恢宏,令人心生敬畏。很明显,这是毛主席的亲笔之作,充满了力量感。
这些字其实出自毛主席写给山东大学教授高亨先生的一封诚挚信函,这些字是从那封信的信封上提取而来。信封上的字迹书写得尤为精彩,尤其是“青岛”这两个字,笔力卓然,气势磅礴,仿佛高峰上的石头俯冲而下,蕴含着千钧之力。这幅字迹不仅形态美观,还充分展现出毛主席的书法艺术风采。
但如果细致观察这封信的内容,便会发现字迹同样出色。字形宽大、笔力雄浑,其中写道:
\"高亨先生:寄书寄词,还有两封信,均已收到,极为感谢,您的高文典册,我很爱读。肃此,敬颂安吉!\"
展开剩余60%通过这段文字,我们可以推测出高亨先生将自己的著作寄给了毛主席,而毛主席则回应了这封信,旨在表达他对高亨先生的感激之情。
高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授,专精于古文字学,他的学识博大精深,对校勘和考证古籍方面有着重要贡献。他最初进入的是北京大学,随后又转入清华大学,曾受到国学大师梁启超和王国维的悉心指导。他出版了许多书籍,深受学界尊敬,堪称一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。
在向毛主席寄送书籍的同时,高亨先生还附上了一首自己创作的《水调歌头》,赞颂主席的伟业,其中写道:
\"掌上千秋史,胸中百万兵。眼底六州风雨,笔下有雷声。唤醒蛰龙飞起,扫灭魔焰魅火,挥剑斩长鲸。春满人间世,日照大旗红。\"
这首词气势如虹,与主席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,可谓是一幅绝妙的艺术品。
因此,毛主席在读过高先生的词作后,深感佩服,便留下了这幅墨宝。尽管书信的字数不多,总共不足四十个字,但其间蕴含的气魄却是宏伟无比,目光穿越古今。它真正展现了“奋挥如椽笔,腕底起风云”的壮丽景象。
毛主席的这一墨迹与高亨先生的《水调歌头》相映成趣,相得益彰。朋友们不妨仔细品味,感受这份源自心灵深处的共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